中国人喜欢皮肤白, 这已是共识,不难从每天日常的小事上看出来: 各样的美白化妆品,护肤品比比皆是,你很难找到一个中国女孩的家里没有一瓶这样的东西的。从语言习惯上来举例:广东话洗澡叫“洗白白“,还有形容女孩子美叫“白里透红“, 例子举不胜举。有趣的是,中国和美国对于”白“的概念是那么的截然不同,作一个比较,你会发现一些很好玩的事情。
首先,在美国你不能太白,因为美国人认为太白是缺少户外活动的缘故,是不健康的标志。记得前一段时间我回纽约的时候,穿了条半身裙,正度步在唐人街上,欣赏着久违了的人民群众和他们繁忙的买卖时,姐姐从后面跑上来,悄声说:”你的腿太白了,白得反光耀眼,从老远就可以看见。“ 赶紧问一下在旁的老公,他也同意,”嗯,是太白了,,,“ 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图像:两根白得耀眼的大萝卜正穿梭在人群当中,,,
有需求就有供应,美国人解决太白的方法有二。第一个方法是刚好和中国的”漂白“想法相反,美国的是”漂黑“ (Tanning Formulas)。你可以购买美黑护肤品,涂了就会让你的皮肤黑上一圈。美黑产品价格有异,是根据持久程度来定的 - 有些可以让你黑一个礼拜, 有些可以一个月, 越长就越贵。而第二个方法就是去渡假。所以很多美国人去渡假的概念就是去沙滩晒太阳,象沙丁鱼似的,把身上皮肤烤得黑上一圈。回去上班的时候,就会有很多同事来羡慕的问:”晒得好漂亮呢,去哪里渡假了?“
因为我睡觉的时候很喜欢把腿搭在老公身上,所以刚结婚时我开玩笑的问他:”你觉得你身上的黑色素会不会跑到我身上来,让我也变得越来越黑了?“ 他回说:”很有可能哦。“ 现在想来,是不是可以把解决白萝卜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呢 - 那是最省钱省力省时间好方法啊!
2007年6月11日星期一
论白与黑
2007年6月4日星期一
于纽约和马里兰的不同有感
星期六老公受邀去纽约参加一个好友的毕业典礼,想想路途遥远 - 从马里兰到纽约来回车程要8个小时以上 - 而且一家人也不想在周末分开, 在实在不好推却的为难下,想来想去,最后一家人在礼拜五下午决定连夜开车去纽约。于是,等儿子吃饱晚饭,帮他洗了个澡后,匆匆地收拾了衣服和需用品,于傍晚6时半开车前往纽约。当晚11点45分到达纽约父母家。
在马里兰(Baltimore, Maryland)不知不觉已有三年。如果说第一年我在 (按我老公的说法是) 努力地疯狂地发掘中国菜市和餐厅 - 谁能怪我呢?当时我正在怀孕,连做梦都在想吃的 - 那么第二年我就是在努力地发掘马里兰的可爱。 第三年下来,我们就已经有点游哉优哉了。
刚来马里兰州时,很诧异于当地人的慢节奏: 从守门的警卫到超市里的收银员,他们很乐意停下来和你问好交谈。这是我在纽约所不曾见的 - 在纽约哪里你看到的都是匆匆忙忙的人群,甚至有人问路,他们也不会停下来,只是稍稍缓慢一下脚步,一边走,一边很快的给你一个方向。纽约人在美国早已享有“冷漠,粗鲁”的名声。我有次曾问我的同事 - 她生长在马里兰 - “纽约人在你们的心目中真有那么差劲吗?” 她很诚实的告诉我:“是的,纽约人的形象真的是很糟糕。” 我在纽约生活超过十年,在同事的眼中也是个纽约人。分析起来,我觉得纽约人的坏名声有二个主要来源: 一是生活处于高压状态。从早上上班挤公车地铁 - 纽约人平均一天来回花2个小时在路上 - 到上班压力大竞争激烈,整天都处于一个非常忙碌的状态。二是人口密集,是各种文化的大熔炉。从吃饭到购物,各式各样的品种选择很多。人事生活形态各异,所以见惯不怪,寻常事很难引起纽约人的注意。
不过生活压力大不大,是每个人自己的感受。我在纽约的家人和朋友对于我的高压理论不以为然, 生活的多元化对他们或者是更为重要吧。然而,当我的马里兰州同事向我报怨说马里兰的生活压力太大,节奏太快时,我不禁哑然失笑。
我是到了马里兰才真正体会到纽约的压力。我现在上班的地方离家里只有5到10分钟,没有了挤地铁的拥挤和压力,慢悠悠的回到家中,做几个自己爱吃的菜,因为回家得早,还可以和儿子去去图书馆,游游泳什么的,生活变得很轻松。头一年我对这种转换有点不知所措,就象一个人从忙碌中突然停下来,一下子不知道做什么好的感觉。可慢慢地,当这种悠然完全地浸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的时候,你会情不自禁的爱上马里兰。
星期天深夜12点半,当车慢慢地开进我们安静的小区时,我内心充满平静,感恩,终于到家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