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有男儿初长成
Brothers got united after 1 week |
出发前我跟老公两人嘀咕嘀咕了几天,无非就是怕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去旅行,不适应,会想家。一家人到了营地,排队注册,然后开车前往哥哥分到的cabin 6。我们帮忙着把行李拖进去小木屋里。从下车到放行李,不过半分钟。 我家哥哥既没有我们想象中的依依不舍,也没有在新环境的忐忑不安,反而是非常潇洒的就和父母挥挥手“拜拜”了。让我和老公颇有落差感。cabin 6是 一个可爱的小木屋,里面有6张架床,可以睡12个人。
本来铺床,摆放行李这种活是应该孩子来干的。可我和老公不放心马上就走,想呆上五,六,十,二十分钟看看情形。于是没事找事,抢着帮哥哥把床铺好,行李箱摆放床底,鞋子也排放整齐,把孩子应该干的活都干完了。没事可做,没有理由赖那里不走了,于是拥抱,再见,再拥抱,再再见,第三次,孩子非常干脆的跑去换游泳衣去了,没有让我们继续伤春悲秋下去。
比较起我们含蓄的不舍,弟弟对哥哥的不舍之情是直接的。在回家的路上,乐乐睡了一觉,醒来还在回家的半路,就说:“我们去接哥哥吧。” 回到家了,直接趴在沙发上说”我要哥哥,我要哥哥。"
当天晚上,我老公唠唠叨叨的反复说:“为什么奇恩不打电话回家?” 我答:“除非有事,不然他们是不会让孩子打电话回家的。没电话是好事。” 过了一会,老公又说:“他们怎么可以这样对待父母?即使是孩子上大学,至少可以打电话回家呀。” 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了。一会又听到他说:“他肯定找不到衣服,不知道底裤放哪里。” 想到哥哥只带了一只行李箱,我继续沉默。
数着日子,一周终于过去了。礼拜六我们一早开车去营地接哥哥回家。到了营地的tabernacle, 先去参加了营会的结束典礼。孩子们都已经安排坐在前排,父母们则坐在后排。营会的几个主要负责人回顾了孩子们一周的活动和成长。最后让孩子们一起唱了一首歌。歌词是罗马书1章16-17节:
我 不 以 福 音 为 耻 。 这 福 音 本 是 神 的 大 能 , 要 救 一 切 相 信 的 , 先 是 犹 太 人 , 后 是 希 利 尼 人 。
| |||
| |||
因 为 神 的 义 , 正 在 这 福 音 上 显 明 出 来 。 这 义 是 本 于 信 以 致 于 信 。 如 经 上 所 记 , 义 人 必 因 信 得 生 。 | |||
奇恩跟我们分享他一周的活动和体会,他告诉我们他明白了浸水礼的意义,也告诉我们每天锻炼身体和灵修的重要。我们真的看见孩子的改变和成长。那一周的分别和想念是值得的,以前孩子小的时候常常听别人说做父母的等孩子大了要学会放手。经过这周的夏令营,我们清楚的知道,我们的孩子已经进入了另一个成长的阶段。现在的他更需要父母的尊重和独立成长的空间。感谢主过去11年的保守和祝福。
|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